序號 | 依托流動站名稱 | 工作任務(簡要說明) | 需求人數 | 導師姓名 |
1 | 紡織科學與工程 | 1. 以科學研究工作為主,在合作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科研課題;并能夠在國際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 根據創新研究需要申請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或其他基金等科研項目;3. 協助指導研究生;4. 開發具有光電等特種功能性的纖維原料; | 1 | 葛明橋 |
2 | 紡織科學與工程 | 負責組織和開展滌綸超仿棉經編面料的研究工作及產業化推廣 | 1 | 蔣高明 |
3 | 紡織科學與工程 | 解決高氧化度下殼聚糖主鏈糖苷鍵降解問題,為緩解多糖分子鏈糖苷鍵在氧化過程中的降解提供理論依據。分析殼聚糖氧化產物及殼聚糖季銨鹽對紙頁增強作用機理,為進一步優化氧化殼聚糖制備造紙增強劑的工藝提供理論指導 | 1 | 龍 柱 |
4 | 紡織科學與工程 | 1. 以科學研究工作為主,合作教授的指導下承擔科研課題;2. 根據創新研究需要申請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或其他基金等科研項目;3. 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4. 協助指導研究生進行科研工作。 | 1 | 任學宏 |
5 | 紡織科學與工程 | 制備具有特殊功能的彩色纖維薄膜,闡明色素分子與溶膠成分的鍵合原理以及不飽和基團對巰基-烯點擊反應過程的影響。分析色素分子與硅溶膠、巰基化合物等成分的結合強度,解決纖維基薄膜顏色深度、顏色牢度及均勻性問題。 | 1 | 王潮霞 |
6 | 紡織科學與技術 | 研究利用生物的方法實現麻、羊毛等天然纖維的功能化改性及機制 | 2 | 范雪榮 |
7 | 紡織科學與技術 | 對多電機全伺服傳動的細紗機的控制系統進行優化,包括整機監控系統。 | 2 | 高衛東 |
8 | 紡織科學與技術 | 對現有噴氣織機的引緯流場進行模擬分析、實驗驗證和優化改進,實現壓縮氣流消耗的下降。 | 2 | 高衛東 |
9 | 紡織科學與技術 | 1. 功能纖維材料的合成與表征;2. 功能纖維的表面改性;3. 功能纖維制品的成型與加工;4.功能纖維制品的結構與性能的構效關系 | 1 | 魏取福 |
10 | 化工工程與技術 | 傳感器研究 | 1 | 宋啟軍 |
11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借助2-O-硫酸基轉移酶與C5-異構酶天然協同催化的特性,以K5多糖為前體合成人工肝素類似物,獲得一系列不同程度高艾杜糖醛酸含量肝素類似物,基于結構分析和活性研究,闡明艾杜糖醛酸含量和分布對人工合成肝素類似物結構和生物活性影響情況。 | 1 | 陳敬華 |
12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功能高分子的分子結構設計、合成與性能研究 | 1 | 陳明清 |
13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設計合成新型驅油用表面活性劑,對合適的表面活性劑進行工程放大和工業化生產工藝的研究,實現產業化。 | 1 | 崔正剛 |
14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設計、合成性能優良的鋁烷化合物,并將其應做微電子先進材料。 | 2 | 丁玉強 |
15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基于共軛化-誘導組裝-自交聯耦合從亞油酸制備有序微膠囊的微加工機制 | 1 | 方 云 |
16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極端環境使用的特種表面活性劑的合成 | 1 | 方 云 |
17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工作內容:1、重點研究大分子自組裝膠體的制備及其在功能涂料領域的應用拓展,包括合成、改性并規模化制備雙親大分子,自組裝或自乳化制備功能大分子膠體或膠體粒子,探索大分子組裝體系在軟顆粒乳化劑或先進功能涂料(如傳感涂料、生物基涂料、微電子涂料等)領域的實際應用。2、組織協調相關課題人員開展研發及應用拓展,與合作公司開展合作交流嘗試涂料膠體產品或器件樣品的制備。3、負責總結課題進展報告、撰寫科學論文,申報相關課題(基金、科技支撐、或產學研等)。 | 1 | 劉曉亞 |
18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工作內容:1、重點研究雙親大分子合成、結構表征,自組裝功能膠體或智能膠體粒子制備及其在表面、界面行為研究;包括合成、改性制備雙親大分子,大分子自組裝制備功能膠體或膠體粒子,探索大分子組裝體系在軟顆粒乳化劑或表面活性大分子膠體粒子的結構、性能及應用基礎研究。2、組織協調相關課題人員開展基礎研發及應用基礎拓展。3、負責總結課題進展報告、撰寫科學論文,申報相關課題(基金、863、科技支撐等)。 | 1 | 劉曉亞 |
19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功能性甜菊糖苷的酶法制備、催化分子識別機制及甜菊糖苷的代謝機制研究 | 1 | 夏詠梅 |
20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注漿用石膏模具改性技術研究 | 1 | 夏詠梅 |
21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1.裝備生產過程精益管控與制造物聯技術研究;2.制造能效監管與節能優化研究 | 2 | 紀志成 |
22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圍繞食品、發酵等生產過程,研究多模型參數與狀態估計理論及方法,過程優化與質量評估方法,多模型控制理論等;開發智能化過程控制系統及性能監測評估算法。 | 1 | 劉 飛 |
23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對鑒別性稀疏編碼與模糊多核學習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和智能鉆進系統進行研究和開發 | 2 | 吳小俊 |
24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谷氨酸棒桿菌重組菌株及相關表達元器件的開發、創新型谷氨酸棒桿菌外源蛋白表達系統的建立 | 1 | 白仲虎 |
25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釀酒酵母氮代謝調控過程的系統生物學研究。擬采用系統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方法,闡明釀酒酵母氮代謝過程的全局調控機制。 | 1 | 陳 堅 |
26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微生物合成維生素C關鍵輔因子合成與再生調控機制。擬采用系統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手段,分析維生素C合成過程中,PQQ的合成與再生機制。 | 3 | 陳 堅 |
27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酶分子改造和發酵過程優化 | 2 | 堵國成 |
28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江南地區建筑遺產保護與特色傳承的系統性研究(從理論層面探討傳統建筑遺產的本體價值,特色傳承方式,國家相關制度與政策,生態化、數字化、社區化多樣的保存方式等,探索處于高速都市化中的江南地區建筑遺產保護與特色傳承的成功模式。) | 1 | 過偉敏 |
29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通過功能基因組學手段,研究釀酒酵母細胞在高溫條件下耐受高濃度葡萄糖和酒精的分子機理,進而對酒精工業中的酵母菌株進行理性改造和修飾,并評判其應用價值。 | 1 | 蔣伶活 |
30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從事微生物生理代謝及分子生物學的相關研究工作 | 3 | 劉立明 |
31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開發工業酶制劑,研究其分子催化機制,并進行蛋白質工程分子改造 | 2 | 聶 堯 |
32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高產乙偶姻芽孢桿菌系統代謝工程及其發酵調控 | 1 | 饒志明 |
33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通過合成生物學的方法完成工業微生物的細胞壁結構改造。 | 1 | 王小元 |
34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針對食源性致病菌和生物毒素,探尋細菌表層分布的特征分子或釋放的信號分子,研究各種生物毒素的合成及調控機制,解析致病菌或毒素和宿主之間的互作機制,從分子、細胞、動物多層次多水平解析食源性病原菌和生物毒素的致病機制,在此基礎上建立其檢測和控制策略。 | 1 | 王小元 |
35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立足于工業生產中所涉及的關鍵酶,系統全面開展工業酶的應用基礎研究。根據工業酶制劑反應機理,挖掘具有特定功能的天然工業酶基因;系統研究工業酶催化機理及定向改造機制;探究構建高效安全的工業酶分泌表達系統的分子基礎,研究不同表達系統產酶工程菌的代謝特征及高效制備策略;闡述工業酶高效復配及應用機理,制定合理的酶應用效果檢測及評價標準,以期形成工業酶功能優化、安全高效制備以及高效復配應用等系統理論基礎和核心關鍵技術。 | 2 | 吳 敬 |
36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英文資料翻譯、實地調研、翻拍、數據采集、分析、國際會議組織協調 | 1 | 辛向陽 |
37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研究相關裝備的自動化和計算機控制 | 1 | 徐學明 |
38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通過挖掘釀造微生物基因組學的生物信息,研究中國釀造食品微生物的風味組分,代謝途徑及代謝機制.釀造產品的風味化學及形成途徑的研究. | 2 | 徐 巖 |
39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以鎮江香醋或濃香型白酒為代表,采用基于元基因組(Metagenome)測序等技術手段研究我國傳統固態發酵食醋、白酒微生物及其基因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深入解析以酒精為底物合成影響鎮江香醋或白酒風味,明晰主要功能微生物在其風味合成中的作用,為更好地理解我國傳統固態發酵食品工藝機理,指導釀造功能菌群開發利用與優化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 | 2 | 許正宏 |
40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針對甾體藥物中間體生物轉化菌種穩定性差,底物投料濃度低,以及薯蕷皂素生產中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擬采用傳統選育手段、現代生物技術篩選改良獲得優勢菌株并進行改造,提高菌株的催化活性和底物耐受性,進而提高生產中底物的投料濃度進行具體研究。 | 2 | 許正宏 |
41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發酵微生物多糖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研究 | 1 | 詹曉北 |
42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圍繞工業酶制劑研究和生產領域重組酶蛋白高效分泌表達這一問題,構建酶蛋白的枯草桿菌新型高效表達系統。通過系統研究枯草桿菌遺傳特性,分析篩選酶高表達載體關鍵元件,深入研究酶分泌轉運機制,對關鍵組份分子進行優化改造,對分泌途徑和分泌元件進行優化組合,開發適應性強、對外源蛋白質表達通用性好,能夠制備多種重要工業及醫藥用酶制劑的枯草芽孢桿菌高效分泌系統。建立枯草芽孢桿菌高密度、高強度發酵工藝以及重組酶下游分離、制備技術,實現高產量、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效生產工藝。 | 1 | 周哲敏 |
43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圍繞益生菌、益生元及腸道微生物的相互關系研究開展研究,能帶領碩博研究生團隊進行高效率研究工作,能發表系列高水平SCI研究論文,申請國際國內專利,同時輔助方向教授完成某個領域的研究任務 | 2 | 陳 衛 |
44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圍繞脂質生物合成、代謝與人體健康的相互關系開展研究,能帶領碩博研究生團隊進行高效率研究工作,能發表系列高水平SCI研究論文,申請國際國內專利,同時輔助方向教授完成某個領域的研究任務 | 2 | 陳永泉 |
45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包括產酶目標微生物的篩選與鑒定、產酶條件優化、異源表達、發酵調控策略及分子生物學手段提高胞外酶活;烘焙及面制食品酶應用酶學特性、面團體系中的發酵流變學、動態流變學、熱力學及影響面團乳化穩定性、感官及質構特性的研發等 | 1 | 黃衛寧 |
46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高能膳食對小鼠代謝綜合征發生發展過程中甲狀腺素與胰島素對胰腺的保護及II糖尿病的調節作用,通過細胞學、組織基因、蛋白水平表達變化,并進行基因表達芯片分析及microRNA測序結果分析。2.抗氧化功能因子對基因、蛋白表達的調節作用 | 2 | 樂國偉 |
47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功能性脂質(油脂)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重點針對天然功能性油脂、生物合成功能性脂質的研究,并開發產業化系統化技術;2、協助合作導師指導研究生,以及撰寫相關的課題申請和研究報告;3、在國內外主流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 | 1 | 劉元法 |
48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傳統黃酒釀造過程中多糖、多肽及其復合物成因分析、調控機理及其與健康的關系;2、基于基因組學的傳統黃酒釀造過程中的風味形成途徑及調控研究 | 2 | 毛 健 |
49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食品中多種毒素協同毒性效應評價 | 1 | 孫秀蘭 |
50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新型納米材料制備、檢測方法構建;2、協助合作導師指導研究生,以及撰寫相關的課題申請和研究報告;3、在國內外主流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 | 2 | 王周平 |
51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展開供應鏈體系中關鍵環節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與風險形成機理研究,重點是:(一)引發食品安全風險的危害因素分析;(二)食品安全風險類型及危害程度評估;(三)食品安全風險形成機理解析 | 2 | 吳林海 |
52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2、發酵技術在魚類制品發酵中的應用及風味形成機理研究;3、發酵魚糜凝膠形成機理研究;4、殼聚糖及其衍生物的開發應用及功能研究 | 1 | 夏文水 |
53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開展食品加工過程中危害物質快速識別、檢測和控制技術,以生物探針為基礎,構建不同類別危害因子的高通量檢測傳感技術和產品,為實現食品加工過程中危害因子的快速篩選、甄定與檢測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支撐平臺 | 2 | 胥傳來 |
54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基因工程菌的構建;2、糖酶性質研究;3、低聚糖、稀有糖等功能型配料的生物制備與分離精制 | 1 | 楊瑞金 |
55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擬采用畢赤表達系統對多種工業用酶進行表達,以期獲得高表達重組菌。 | 1 | 余曉斌 |
56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橫向課題、基金項目申報書的撰寫。2.負責橫向項目的具體實施。3.項目結題報告的撰寫。4.發表高質量文章1-2篇 | 2 | 鐘 芳 |
57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圍繞食品蛋白功能性及穩定性的研究領域開展研究,特別是側重于有關動物源蛋白(乳蛋白、肌肉蛋白及水產蛋白)及其結構、功能及在食品體系中穩定性的應用基礎研究;同時協助合作導師指導研究生,撰寫相關的課題申請和研究報告,并在國內外主流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 | 2 | 周 鵬 |
更多信息請查看江蘇省事業單位招聘網